
四年前,當辛佩珊第一次踏進山林水的會議室,環工領域的專業術語對她來說宛如天書。「那時候我很多專有名詞都聽不懂,對專案背景也不熟悉,開會時根本不知道大家在討論什麼。有時甚至連對方是在提問、說明,還是做結論都分不清楚。」
然而,這位出身化工背景的山林水業務部主任,憑藉著系統化的學習方法與持續精進的決心,如今已能在複雜的專案會議中,引導各方有效聚焦於關鍵議題。
因為理念,踏入水資源領域
佩珊畢業於龍華科技大學化工材料系,畢業後曾在藥廠和電子公司工作。後來,她轉職到一家水質檢測設備廠商擔任業務工程師,這才第一次接觸到環工產業。當時的公司規模雖小,卻讓她能從客戶訪談、報告撰寫到專案執行都全程參與,也因此培養了她對專案管理的濃厚興趣。
然而,非本科系背景想深入環工領域並不容易,許多公司都不願意錄取學士學位或非相關科系的人。轉機出現在一次水展。「我在山林水的攤位前,被同事介紹水處理流程圖的專業度吸引。他們不只談技術,更分享了公司對環境的願景和影響。」她發現山林水的業務涵蓋了工程建造到水廠營運,不僅能讓她持續學習,多元的職務需求也提供了她長期的職涯發展空間。
「投履歷時,我希望能朝專案管理發展,透過參與專案來深化自己的技能。」她說,「很高興公司願意給我這個機會,即使我不是環工本科系、也沒有研究所學歷。我就這樣踏進了環工這個領域。」這個決定,讓她找到工作的意義。水是生活必需品,她的工作對環境和市民生活有著切實的影響。
克服跨領域挑戰
面對一個全新的專業領域,佩珊坦承初期充滿挑戰。
「山林水的專案規模大,接觸的專業範疇很廣。除了本身專業內容不熟,我又很愛問『為什麼』,但又不能在會議中打斷大家。所以常常開完會後,反而帶著更多問題離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為了幫主管做會議記錄,她開始錄音,回家再整理筆記。一開始會把整段錄音檔聽完,後來她學會在會議中標註有疑問的時間點,回家後就只針對那段內容上網查找資料。她也特別留意大家在會議上最在意的議程重點。
從手寫筆記、錄音檔逐字稿,到近期結合錄音軟體與手寫筆記,她的方法不斷進化,逐漸發展出一套有效的處理模式。「現在,我已經能在會議中快速掌握重點,甚至能引導會議方向。當下我會用條列式的方式,搭配預先準備好的工程文件,讓長官們能快速討論,節省會議時間。在『議題追蹤』上,也能幫助大家聚焦問題,確保主管與合作夥伴關心的議題都有明確討論與結論,重要決策也都有定案。」
除了專業知識,她也持續強化數位工具的應用。「我比較粗心,常會忘東忘西,所以會用 OneNote 和待辦清單等工具來管理工作事務。廠區十個流程可能只記得八個,但有了工具就能彌補不足,提供完整的資料,工作效率也更高。」最近看到同事在用 Notion,她也開始研究。
在團隊合作中成長
在山林水的專案規模遠超過佩珊的期待。因為專案非常龐大,牽涉到內外部許多人,她在業務部身兼專案管理的工作內容,其實沒有很多機會深入執行細節。更多時間花在追蹤各種進度,以及協調、整合各方資訊。這和她過去對「專案管理」的想像不太一樣。
但正是這些挑戰,讓她看見了團隊的巨大力量。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橋頭案投標前夕,臨時出了嚴重的狀況,她和營管部門的同事一起奮戰到晚上十點,才完成所有待修訂內容。「那種互相支援、共同完成目標的感覺真的很棒。沒有人計較這是誰的責任,大家只想把事情做好。」
佩珊也感受到公司近期的改變。「這一年來,公司氣氛明顯活絡起來。在茶水間,同事之間會聊更多工作以外的事。」她特別提到,前陣子有夥伴分享 AI 軟體的應用,看到他們能透過指令將繁雜的整理工作變成精簡的文件,讓她備受啟發。佩珊很喜歡這種開放的學習氛圍,因為她重視成長與進步。

透過學習建立自信與能力
面對工作挑戰,佩珊的方法是先記錄下困難點,思考後再想如何執行。面對大量的會議內容,她從初期的手寫筆記,到後來的錄音記錄,再到現在結合軟體與手寫記錄,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方法。
她的學習動力來自於解決難題的需求。「業務範圍很廣,專案過程也要和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所以我希望透過閱讀來學習不同的思考模式,建立邏輯,並提升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她想建立自信。「我是個沒什麼自信的人,表達能力又不好。當年我在別家公司做業務,打第一通電話前,會在電話前坐一個小時做心理建設才敢撥出去。」
佩珊相信閱讀能帶來更多知識與思維,讓自己更有自信,人際應對也會更好。除了閱讀,她也在學英文,希望能吸收國外理財知識。工作之餘,她培養了多種運動技能:登山、健身、羽球,在體能挑戰中也磨練了意志力。
工作有意義,才能投入、才會進步
談到為什麼能在山林水堅持四年並持續成長,佩珊的答案很直接:「工作的意義感。」
「如果你想來山林水工作,我希望你對改善台灣的環境是感興趣的。」
她認為,儘管工作上充滿挑戰,但在山林水,她的工作對環境和市民生活有著切實的影響。「水是大家生活必需的資源。人民需要足夠、安全的水,才能維持乾淨的生活環境。」
對於有興趣加入環工產業的人,她認為需要對改善環境有願景。「我個人覺得工作缺乏意義,就難以投入。真正關心改善環境、提供乾淨用水,才能做得好、做得久。因為你認同公司的願景與影響力,把工作做得更好,自己也會跟著進步。」
對於想加入業務團隊的同事,她建議要主動關心國家政策和新聞動向。「但除了『知道』訊息之外,更要思考深層的『為什麼』:政府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影響台灣的環境、社會與產業?」她強調,需要了解政府運作方式、各部門的職掌,以及大型工程的推動流程。「了解不同階段他們在意的議題、需要回答的問題,才能找到機會點,知道山林水能提供哪些服務與價值。所以,整個過程需要保持好奇心,認真看待每一件小事,不要害怕提出問題。」

佩珊的故事展現了山林水對待人才的理念——不同背景的人能帶來不同的視角,創造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在這裡,重要的不是你的起點在哪裡,而是你願意為台灣的資源環境走多遠。只要有學習的決心和對環境的熱情,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發揮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