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只要結果達標,過程我不管」;也有人說「行為做對了,結果自然會來」。這兩種觀點都沒錯,關鍵是:在什麼情況下,用哪種方式更有效?
三個核心理念
在深入討論前,我想先分享三個管理的基本理念:
- 每個員工都需要對自己的工作成果負責 – 這是成熟職場的基本原則
- 主管的工作,是透過團隊達成目標 – 不是自己做,而是讓團隊做到
- 企業營運的目標,是能長期、穩固達到目標 – 不是曇花一現的成功
這三點,正是我們需要平衡「結果」與「行為」管理的根本原因。
先看一個真實案例
昨天有主管分享:某專案第一年達成業績目標,但接下來連虧三年。為什麼?因為第一年是靠外部因素「撞」出來的成果,團隊並沒有建立正確的作業方式。
這違反了我們的第三個理念:企業要的是長期穩定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幸運。這就像開車到達目的地,但不知道自己怎麼開到的,下次就迷路了。
山林水的現實考量
我們的產業有三個特殊性:
- 法規零容忍:放流水超標一次就可能被罰,沒有「下次改進」的空間
- 安全是底線:職災一發生就是大事,不能等出事才管
- 設備要預防:污泥泵壞了再修,可能已經影響整個處理流程
在這種環境下,某些關鍵行為必須被明確定義。這不是違反第一個理念(員工要負責),而是幫助員工了解「負責」的標準是什麼。
主管角色的正確定位
有主管擔心:「定義太多行為,不就是在當保母嗎?」
不是的。回到第二個理念:主管的工作是透過團隊達成目標。這代表:
- 你要確保團隊知道目標(結果)
- 你要確保團隊知道正確的路徑(關鍵行為)
- 但你不需要手把手帶著走每一步
定義關鍵行為 ≠ 事事插手定義關鍵行為 = 建立成功的基準線
功勞 vs 苦勞?都重要,但要看情境
情境一:高風險作業(如化學品投藥、高壓設備操作)
- 重點:70% 看行為,30% 看結果
- 原因:一次操作失誤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 做法:明確定義 SOP,定期檢查執行狀況
- 理念連結:員工對「安全操作」負責,而非只對「沒出事」負責
情境二:改善型專案(如節能減碳、流程優化)
- 重點:70% 看結果,30% 看行為
- 原因:需要創新思考,不能框死做法
- 做法:設定明確目標,讓團隊自主發揮
- 理念連結:員工對「創新成果」負責,主管提供資源與支持
情境三:日常營運管理(如廠長、部門主管)
- 重點:結果與行為各半
- 原因:既要達成營運目標,也要建立管理標準
- 做法:用結果驗證成效,用行為確保品質
- 理念連結:確保今天的成功可以複製到明天

實務建議:培養負責任的團隊
員工成熟度決定管理方式
- 新人期(到職1年內):多定義行為,幫助建立正確習慣
- 這是在教他「如何負責」
- 成熟期(1-3年):行為與結果並重,逐步培養自主性
- 這是在培養「獨立負責」
- 資深期(3年以上):以結果為主,行為僅在關鍵風險點把關
- 這是在實踐「完全負責」
主管的角色轉換
- 不是保母:不需要手把手教每個動作
- 而是教練:在關鍵點給予指導,確保不偏離軌道
- 最終是夥伴:當部屬成熟後,一起討論目標與方法
結語:打造可持續的成功
績效管理不是為了打分數,而是為了:
- 預防問題:透過行為管理降低風險
- 達成目標:透過結果管理確保成效
- 培育人才:在過程中提升團隊能力
- 永續經營:確保成功可以一再複製
📣 記住:
- 結果告訴我們「做到了什麼」
- 行為告訴我們「怎麼做到的」
- 兩者結合,才能確保長期、穩定的成功
當每個員工都知道如何對結果負責,當每個主管都能透過團隊達成目標,山林水就能持續穩健地向前邁進。
實用工具箱
工具一:情境判斷檢查表
請依序回答以下問題,決定管理重點:
- 這個任務失敗會造成安全/法規風險嗎?
- 是 → 行為管理為主(70%)
- 否 → 繼續下一題
- 這個任務需要創新或沒有前例可循嗎?
- 是 → 結果管理為主(70%)
- 否 → 繼續下一題
- 執行者是否有 2 年以上相關經驗?
- 是 → 結果管理為主(60%)
- 否 → 行為管理為主(60%)
- 這個任務的成敗會影響長期營運嗎?
- 是 → 行為與結果並重(50%-50%)
- 否 → 依前面判斷執行
工具二:關鍵行為定義模板
只需要定義3-5個關鍵行為,不是全部:
工作任務 | 風險等級 | 必要行為 | 檢查頻率 | 員工責任 |
---|---|---|---|---|
化學品投藥 | 高 | 投藥前雙人確認劑量 | 每次 | 確保零失誤 |
設備巡檢 | 中 | 依檢查表逐項確認 | 每日 | 預防異常 |
月報製作 | 低 | (由員工自行規劃) | 每月驗收 | 準時準確 |
工具三:結果與行為平衡表
每半年績效考核時使用:
評估項目 | 權重分配 | 評分依據 | 永續指標 |
---|---|---|---|
營運結果 | 40% | KPI 達成率 | 連續達成次數 |
關鍵行為 | 30% | 安全/品質檢查表 | 行為一致性 |
改善創新 | 30% | 專案成果 | 可複製程度 |
工具四:主管自我檢核表
每月自問:
- 我的團隊成員都清楚自己要對什麼結果負責嗎?
- 我有定義關鍵行為,但沒有過度干預嗎?
- 我是在「透過團隊」達成目標,而非自己跳下去做嗎?
- 這個月的成功,下個月能複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