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ted by Claude
員工 Spotlight 系列專訪第二集
週五下午的楠梓再生水廠工地現場,45 歲的資深工程師志明正仔細檢查著剛送達的 RO 膜組件規格。這位在山林水服務 12 年的技術骨幹,眼神中透露著對工程品質的嚴謹要求。作為楠梓再生水廠專案的技術負責人,他肩負著為台積電打造穩定水源供應的重任 —— 每日 8 萬噸的再生水背後,是無數個細節的完美堆疊。
十二年深耕,見證台灣水處理技術躍進
「2012 年剛加入山林水時,台灣的再生水技術還在起步階段。」志明回憶起初入公司的情景,「那時候大家對『污水變清水』還半信半疑,更別說要供應給高科技產業使用。」
從最初的羅東污水處理廠擴建專案開始,志明參與了公司近年來多個指標性工程:永康再生水廠、中科污水處理廠升級、馬公海水淡化廠⋯⋯每一個專案都是台灣水處理技術的新里程碑。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永康再生水廠第一次出水的那個晚上。」志明的語氣中帶著驕傲,「經過層層處理的水質清澈透明,各項指標都優於預期。那一刻我們知道,台灣有能力為高科技產業提供世界級的再生水源。」
這些年來,志明不僅見證了技術的進步,更親身參與了每一次突破。「從傳統的二級處理到 MBR 系統,再到現在的多段 RO 技術,每一步都是挑戰,也是機會。」
挑戰 80 億專案,打造台灣最大再生水廠
楠梓再生水廠專案對志明來說意義非凡。這不僅是山林水承接的最大規模再生水工程,更是台灣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80 億的投資額背後,是對技術團隊的絕對信任。」志明深知責任重大,「我們要在既有的楠梓污水處理廠基礎上,建造一座世界級的再生水廠,每天穩定供應 8 萬噸符合台積電嚴格標準的工業用水。」
專案最大的挑戰在於系統整合。「我們需要將污水處理、膜分離、反滲透、消毒等多個程序完美銜接,確保出水水質 24 小時穩定達標。」志明解釋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供水系統。」
為了確保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志明帶領團隊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技術驗證。「我們建立了中試系統,用實際的污水進行處理測試,調整各項參數,確保每個程序都能發揮最佳效果。」
技術創新與經驗傳承並重
在楠梓專案中,志明不僅要解決技術難題,更要培養年輕工程師。「現在的年輕人很聰明,接受新知識很快,但缺乏現場經驗。」他坦言,「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年累積的『眉角』教給他們。」
今年剛加入團隊的年輕工程師小陳,在志明的指導下快速成長。「志明哥不只教我們技術,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小陳說道,「他常說,工程師不只要會算公式,更要懂得系統思維。」
志明的教學方式很特別:「我會讓年輕同事參與整個設計過程,從概念發想到施工圖繪製,每個步驟都要他們動手做。」他相信,只有親身經歷過完整流程,才能真正理解工程的精髓。
「山林水最珍貴的資產就是這些累積多年的技術經驗。」志明認為,「我們有責任將這些經驗系統化,讓更多人能夠學習和應用。」
從個人奮鬥到團隊協作
談到公司文化的轉變,志明有深刻感受。「以前大家比較習慣單打獨鬥,現在更強調團隊協作。」他提到,新設立的工程技術處讓跨領域合作變得更加順暢。
「楠梓專案需要土建、機電、環工、儀控等多個專業團隊密切配合。」志明說,「在新的組織架構下,我們有了更多對話機會,也能更快解決跨領域的技術問題。」
他特別讚賞董事長推動的「共創式協作」理念:「不再是上級交代、下級執行,而是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策。這種轉變讓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去年,志明主導的膜組件選型專案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邀請了設備廠商、營運團隊、採購同事一起參與評估,最終選出的方案不僅技術先進,也兼顧了成本效益和維護便利性。」
永續技術的實踐者
對志明來說,楠梓再生水廠不僅是一個工程專案,更是實踐永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機會。「每一滴再生水都是資源的重新利用,減少了對自然水源的依賴。」
專案設計中,志明特別注重節能減碳。「我們採用了變頻控制、餘熱回收、太陽能輔助等多項節能技術,預計可以降低 20% 的能耗。」他認為,技術創新不能只看效率,更要考慮環境影響。
「山林水一直是台灣環保產業的先行者,我們有責任推動更永續的技術發展。」志明對公司的使命有深刻認同,「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企業看到循環經濟的價值。」
技術匠人的未來展望
談到未來規劃,志明的目標很明確:「短期內要確保楠梓專案順利完工,長期希望能建立台灣最完整的再生水技術體系。」
他提到,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水處理技術也在快速演進。「AI 在水質預測、智慧控制系統、預防性維護等領域都有很大潛力。」志明認為,傳統工程師也需要與時俱進,「我們正在規劃智慧水廠的相關技術,希望能讓營運更加精準高效。」
對於年輕工程師的培養,志明也有長遠規劃。「我希望建立一個技術傳承的平台,讓資深工程師的經驗能夠系統化地傳承給下一代。」他提到,公司正在推動的山林水學院就是很好的機會。
給工程新血的建議
對於有志投入環境工程的年輕人,志明有幾點建議:
「首先,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現場實作的經驗。」他強調,「理論和實務之間往往有很大差距,只有在現場才能學到真正的技術。」
其次,要培養系統思維。「環境工程不是單一技術的應用,而是多個系統的整合。工程師要能看見整體,也要能深入細節。」
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我們做的不只是工程,更是為了台灣的永續發展。」志明認為,「有了這份使命感,就能在遇到挑戰時堅持下去。」
結語:技術與情懷的完美結合
志明的故事告訴我們,優秀的工程師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術,更要有深厚的情懷。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山林水「謙和堅韌」的企業精神 —— 面對技術挑戰時的堅持不懈,面對同事時的謙遜包容。
正如他常說的:「技術是工具,情懷是動力。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工程。」
楠梓再生水廠預計明年第一季正式動工,志明和他的團隊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這座台灣最大的再生水廠,將承載著無數工程師的智慧與汗水,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寫下新的篇章。
山林水工程技術處
我們尋找有理想、有技術、有情懷的工程師加入我們的團隊。在這裡,您不僅能參與台灣最前沿的環境工程專案,更能為永續發展貢獻專業力量。
下期員工 Spotlight 將專訪禾山林綠能的營運主管,分享台中外埔綠能園區「轉廢為能」的創新實踐,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