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例文章] 從圖紙到現實的築夢者 —— 專訪工程技術處資深工程師志明:「每一滴再生水,都承載著台灣永續發展的希望」

Generated by Claude

員工 Spotlight 系列專訪第二集

週五下午的楠梓再生水廠工地現場,45 歲的資深工程師志明正仔細檢查著剛送達的 RO 膜組件規格。這位在山林水服務 12 年的技術骨幹,眼神中透露著對工程品質的嚴謹要求。作為楠梓再生水廠專案的技術負責人,他肩負著為台積電打造穩定水源供應的重任 —— 每日 8 萬噸的再生水背後,是無數個細節的完美堆疊。

十二年深耕,見證台灣水處理技術躍進

「2012 年剛加入山林水時,台灣的再生水技術還在起步階段。」志明回憶起初入公司的情景,「那時候大家對『污水變清水』還半信半疑,更別說要供應給高科技產業使用。」

從最初的羅東污水處理廠擴建專案開始,志明參與了公司近年來多個指標性工程:永康再生水廠、中科污水處理廠升級、馬公海水淡化廠⋯⋯每一個專案都是台灣水處理技術的新里程碑。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永康再生水廠第一次出水的那個晚上。」志明的語氣中帶著驕傲,「經過層層處理的水質清澈透明,各項指標都優於預期。那一刻我們知道,台灣有能力為高科技產業提供世界級的再生水源。」

這些年來,志明不僅見證了技術的進步,更親身參與了每一次突破。「從傳統的二級處理到 MBR 系統,再到現在的多段 RO 技術,每一步都是挑戰,也是機會。」

挑戰 80 億專案,打造台灣最大再生水廠

楠梓再生水廠專案對志明來說意義非凡。這不僅是山林水承接的最大規模再生水工程,更是台灣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80 億的投資額背後,是對技術團隊的絕對信任。」志明深知責任重大,「我們要在既有的楠梓污水處理廠基礎上,建造一座世界級的再生水廠,每天穩定供應 8 萬噸符合台積電嚴格標準的工業用水。」

專案最大的挑戰在於系統整合。「我們需要將污水處理、膜分離、反滲透、消毒等多個程序完美銜接,確保出水水質 24 小時穩定達標。」志明解釋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供水系統。」

為了確保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志明帶領團隊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技術驗證。「我們建立了中試系統,用實際的污水進行處理測試,調整各項參數,確保每個程序都能發揮最佳效果。」

技術創新與經驗傳承並重

在楠梓專案中,志明不僅要解決技術難題,更要培養年輕工程師。「現在的年輕人很聰明,接受新知識很快,但缺乏現場經驗。」他坦言,「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年累積的『眉角』教給他們。」

今年剛加入團隊的年輕工程師小陳,在志明的指導下快速成長。「志明哥不只教我們技術,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小陳說道,「他常說,工程師不只要會算公式,更要懂得系統思維。」

志明的教學方式很特別:「我會讓年輕同事參與整個設計過程,從概念發想到施工圖繪製,每個步驟都要他們動手做。」他相信,只有親身經歷過完整流程,才能真正理解工程的精髓。

「山林水最珍貴的資產就是這些累積多年的技術經驗。」志明認為,「我們有責任將這些經驗系統化,讓更多人能夠學習和應用。」

從個人奮鬥到團隊協作

談到公司文化的轉變,志明有深刻感受。「以前大家比較習慣單打獨鬥,現在更強調團隊協作。」他提到,新設立的工程技術處讓跨領域合作變得更加順暢。

「楠梓專案需要土建、機電、環工、儀控等多個專業團隊密切配合。」志明說,「在新的組織架構下,我們有了更多對話機會,也能更快解決跨領域的技術問題。」

他特別讚賞董事長推動的「共創式協作」理念:「不再是上級交代、下級執行,而是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策。這種轉變讓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去年,志明主導的膜組件選型專案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邀請了設備廠商、營運團隊、採購同事一起參與評估,最終選出的方案不僅技術先進,也兼顧了成本效益和維護便利性。」

永續技術的實踐者

對志明來說,楠梓再生水廠不僅是一個工程專案,更是實踐永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機會。「每一滴再生水都是資源的重新利用,減少了對自然水源的依賴。」

專案設計中,志明特別注重節能減碳。「我們採用了變頻控制、餘熱回收、太陽能輔助等多項節能技術,預計可以降低 20% 的能耗。」他認為,技術創新不能只看效率,更要考慮環境影響。

「山林水一直是台灣環保產業的先行者,我們有責任推動更永續的技術發展。」志明對公司的使命有深刻認同,「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企業看到循環經濟的價值。」

技術匠人的未來展望

談到未來規劃,志明的目標很明確:「短期內要確保楠梓專案順利完工,長期希望能建立台灣最完整的再生水技術體系。」

他提到,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水處理技術也在快速演進。「AI 在水質預測、智慧控制系統、預防性維護等領域都有很大潛力。」志明認為,傳統工程師也需要與時俱進,「我們正在規劃智慧水廠的相關技術,希望能讓營運更加精準高效。」

對於年輕工程師的培養,志明也有長遠規劃。「我希望建立一個技術傳承的平台,讓資深工程師的經驗能夠系統化地傳承給下一代。」他提到,公司正在推動的山林水學院就是很好的機會。

給工程新血的建議

對於有志投入環境工程的年輕人,志明有幾點建議:

「首先,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現場實作的經驗。」他強調,「理論和實務之間往往有很大差距,只有在現場才能學到真正的技術。」

其次,要培養系統思維。「環境工程不是單一技術的應用,而是多個系統的整合。工程師要能看見整體,也要能深入細節。」

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我們做的不只是工程,更是為了台灣的永續發展。」志明認為,「有了這份使命感,就能在遇到挑戰時堅持下去。」

結語:技術與情懷的完美結合

志明的故事告訴我們,優秀的工程師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術,更要有深厚的情懷。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山林水「謙和堅韌」的企業精神 —— 面對技術挑戰時的堅持不懈,面對同事時的謙遜包容。

正如他常說的:「技術是工具,情懷是動力。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工程。」

楠梓再生水廠預計明年第一季正式動工,志明和他的團隊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這座台灣最大的再生水廠,將承載著無數工程師的智慧與汗水,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寫下新的篇章。


山林水工程技術處

我們尋找有理想、有技術、有情懷的工程師加入我們的團隊。在這裡,您不僅能參與台灣最前沿的環境工程專案,更能為永續發展貢獻專業力量。

下期員工 Spotlight 將專訪禾山林綠能的營運主管,分享台中外埔綠能園區「轉廢為能」的創新實踐,敬請期待。

Related Posts

楠梓污水下水道暨再生水系統

台灣第一件污水下水道系統 BOT 案

專案類型徵求民間參與興建暨營運高雄市楠梓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計畫案
處理規模75,000 CMD(平均日處理量)
服務期間:2006-2041 年
業主單位: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簡介

綠山林開發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水資源與環境工程領域,承攬高雄市楠梓污水下水道系統BOT案,興建每日平均處理量達75,000 CMD的二級污水處理廠以及楠梓地區污水下水道管網系統,其服務面積約5,200公頃(包含楠梓區、蚵仔寮地區、左營軍區及大社、仁武區),總投資金額約為新台幣50億元。

楠梓污水處理廠採用綠建築工法興建,鄰近援中港濕地,地理位置優越,為推廣污水下水道建設與環境保育的密切關係,並提升市民對永續發展的認同與支持,本公司與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援中港濕地公園代管單位)合作,攜手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並於112年7月正式成立「楠梓水環境教育中心」。此中心是本公司推動環境教育、深化生態意識、傳遞環境知識的核心平台,期盼藉此凝聚社會共識,共同打造水與綠共生的幸福高雄。

🔗 高雄市楠梓污水處理廠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