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結果」與「行為」的平衡藝術

《山林水學院》近期提供了中高階主管「績效管理」的系列課程。這篇文章記錄了課程中講師與學員針對「主管該根據結果還是行為評估績效」的觀點與分享。

有人說「只要結果達標,過程我不管」;也有人說「行為做對了,結果自然會來」。這兩種觀點都沒錯,關鍵是:在什麼情況下,用哪種方式更有效?

三個核心理念

在深入討論前,我想先分享三個管理的基本理念:

  1. 每個員工都需要對自己的工作成果負責 – 這是成熟職場的基本原則
  2. 主管的工作,是透過團隊達成目標 – 不是自己做,而是讓團隊做到
  3. 企業營運的目標,是能長期、穩固達到目標 – 不是曇花一現的成功

這三點,正是我們需要平衡「結果」與「行為」管理的根本原因。

先看一個真實案例

昨天有主管分享:某專案第一年達成業績目標,但接下來連虧三年。為什麼?因為第一年是靠外部因素「撞」出來的成果,團隊並沒有建立正確的作業方式。

這違反了我們的第三個理念:企業要的是長期穩定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幸運。這就像開車到達目的地,但不知道自己怎麼開到的,下次就迷路了。

山林水的現實考量

我們的產業有三個特殊性:

  1. 法規零容忍:放流水超標一次就可能被罰,沒有「下次改進」的空間
  2. 安全是底線:職災一發生就是大事,不能等出事才管
  3. 設備要預防:污泥泵壞了再修,可能已經影響整個處理流程

在這種環境下,某些關鍵行為必須被明確定義。這不是違反第一個理念(員工要負責),而是幫助員工了解「負責」的標準是什麼。

主管角色的正確定位

有主管擔心:「定義太多行為,不就是在當保母嗎?」

不是的。回到第二個理念:主管的工作是透過團隊達成目標。這代表:

  • 你要確保團隊知道目標(結果)
  • 你要確保團隊知道正確的路徑(關鍵行為)
  • 但你不需要手把手帶著走每一步

定義關鍵行為 ≠ 事事插手定義關鍵行為 = 建立成功的基準線

功勞 vs 苦勞?都重要,但要看情境

情境一:高風險作業(如化學品投藥、高壓設備操作)

  • 重點:70% 看行為,30% 看結果
  • 原因:一次操作失誤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 做法:明確定義 SOP,定期檢查執行狀況
  • 理念連結:員工對「安全操作」負責,而非只對「沒出事」負責

情境二:改善型專案(如節能減碳、流程優化)

  • 重點:70% 看結果,30% 看行為
  • 原因:需要創新思考,不能框死做法
  • 做法:設定明確目標,讓團隊自主發揮
  • 理念連結:員工對「創新成果」負責,主管提供資源與支持

情境三:日常營運管理(如廠長、部門主管)

  • 重點:結果與行為各半
  • 原因:既要達成營運目標,也要建立管理標準
  • 做法:用結果驗證成效,用行為確保品質
  • 理念連結:確保今天的成功可以複製到明天
維護水質是不容有錯失的,「嚴格執行 SOP」該是績效目標的重要一項

實務建議:培養負責任的團隊

員工成熟度決定管理方式

  1. 新人期(到職1年內):多定義行為,幫助建立正確習慣
    • 這是在教他「如何負責」
  2. 成熟期(1-3年):行為與結果並重,逐步培養自主性
    • 這是在培養「獨立負責」
  3. 資深期(3年以上):以結果為主,行為僅在關鍵風險點把關
    • 這是在實踐「完全負責」

主管的角色轉換

  • 不是保母:不需要手把手教每個動作
  • 而是教練:在關鍵點給予指導,確保不偏離軌道
  • 最終是夥伴:當部屬成熟後,一起討論目標與方法

結語:打造可持續的成功

績效管理不是為了打分數,而是為了:

  1. 預防問題:透過行為管理降低風險
  2. 達成目標:透過結果管理確保成效
  3. 培育人才:在過程中提升團隊能力
  4. 永續經營:確保成功可以一再複製

📣 記住:

  • 結果告訴我們「做到了什麼」
  • 行為告訴我們「怎麼做到的」
  • 兩者結合,才能確保長期、穩定的成功

當每個員工都知道如何對結果負責,當每個主管都能透過團隊達成目標,山林水就能持續穩健地向前邁進。


實用工具箱

工具一:情境判斷檢查表

請依序回答以下問題,決定管理重點:

  1. 這個任務失敗會造成安全/法規風險嗎?
    • 是 → 行為管理為主(70%)
    • 否 → 繼續下一題
  2. 這個任務需要創新或沒有前例可循嗎?
    • 是 → 結果管理為主(70%)
    • 否 → 繼續下一題
  3. 執行者是否有 2 年以上相關經驗?
    • 是 → 結果管理為主(60%)
    • 否 → 行為管理為主(60%)
  4. 這個任務的成敗會影響長期營運嗎?
    • 是 → 行為與結果並重(50%-50%)
    • 否 → 依前面判斷執行

工具二:關鍵行為定義模板

只需要定義3-5個關鍵行為,不是全部:

工作任務風險等級必要行為檢查頻率員工責任
化學品投藥投藥前雙人確認劑量每次確保零失誤
設備巡檢依檢查表逐項確認每日預防異常
月報製作(由員工自行規劃)每月驗收準時準確

工具三:結果與行為平衡表

每半年績效考核時使用:

評估項目權重分配評分依據永續指標
營運結果40%KPI 達成率連續達成次數
關鍵行為30%安全/品質檢查表行為一致性
改善創新30%專案成果可複製程度

工具四:主管自我檢核表

每月自問:

  • 我的團隊成員都清楚自己要對什麼結果負責嗎?
  • 我有定義關鍵行為,但沒有過度干預嗎? 
  • 我是在「透過團隊」達成目標,而非自己跳下去做嗎? 
  • 這個月的成功,下個月能複製嗎?

🎤 後學員的回饋分享

主管 A

我有兩個想法想分享,關於設定績效目標時「結果導向」與「行為導向」的使用情境與占比:

1. 可用「小事用結果、大事用行為」來做初步分類

    小事,指的是整件事的執行與結果皆在部屬個人掌控範圍內,適合採結果導向來衡量。

    大事,則是任務或專案已牽涉到跨部門協作,或涉及超出部屬職級權限的情況。這類任務的最終結果常常非部屬單方面可控制。

    例如:在設定「設備妥善率」作為目標時,若出現設備無法即時維修的情形,可能是因為預算不足、其他單位配合不順等問題,導致影響結果。此時就應聚焦在部屬的關鍵行為上,檢視其努力過程是否到位。

    2. 結果與行為的占比,也與部屬的態度與成熟度有關

      根據課前影片的參考資料,為了讓部屬更有目標認同感,會讓他們先規劃自己的結果與行為目標。但在實務上,常見的情形是部屬只願意設定幾項結果目標,不願列出行為目標,意圖表達「主管不要干涉,我自己能搞定」。

      這種情況主管雖然表面上輕鬆,但實際上存在高度風險,尤其在面對關鍵任務時容易失控。因此建議在績效規則設計上,應強制納入一定比例的關鍵行為目標,即使行為占比可以依部屬成熟度彈性調整,但原則上不應為 0%。

      3. 整合上述兩點,可規劃「結果與行為目標的建議占比組合表」

        以下提供一個參考表格,依據任務類型與部屬成熟度,建議設定績效目標時的占比:

        任務類型部屬成熟度結果目標占比行為目標占比備註說明
        單一、可控制性高的小事90%10%部屬可獨立完成,僅需設定少量關鍵行為以防偏差。
        單一、可控制性高的小事70%30%保持對結果的要求,同時透過行為委引導部屬提升執行力。
        單一、可控制性高的小事50%50%加強行為指導,幫助部屬蒐集結果導向的思維與經驗。
        跨部門、複雜任務60%40%儘管部屬成熟度高,仍需明確行為指標來確保跨部門合作能持續推動。
        跨部門、複雜任務40%60%聚焦行為過程與協作品質,以補足部屬在資源整合與溝通上的不足。
        跨部門、複雜任務20%80%以行為指導為主,逐步引導部屬掌握任務節奏與合作技巧。

        主管 B

        我想分享一些缺點跟樣態,這也許是值得注意的:

        只重視「結果」:

        • 不擇手段:難以檢視合理性、正確性,且有其他隱性風險
        • 無法檢視工作難易度,難公正評核
        • 壞的經驗難以知曉及分享避免,好的經驗較難萃取及複製

        只重視「行為」

        • 檢討機制薄弱,「結果」訂定錯誤也是種錯誤
        • 考驗管理者判斷能力,找理由變成員工能力強化重點
        • 容易誤以員工態度作為考量,而非能力考量

        現實面可能會以時間及效率作為考量,畢竟兩者的的差別也有個很大差異就是”時間

        • 有時間:偏重「行為」
        • 沒時間:偏重「結果」

        因此也容易衍伸出:

        • 沒問題:偏重「結果」
        • 有問題:偏重「行為」

        不管偏重何者,都有其優點缺點,在選擇前可以提醒自己,想辦法將優點最大化缺點最小化

        選擇沒有對錯,只有利弊權衡,接受並檢討,於下次做出更好的選擇

        Related Posts

        國際學者參訪子公司禾山林外埔綠能生態園區:見證台灣環工技術的創新突破

        昨日(8月20日),日本廢棄物資源循環學會 (Japan Society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 河井紘輔 (Kosuke Kawai) 教授與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游勝傑教授蒞臨外埔綠能生態園區進行技術交流。作為營運這座全台首創廚餘厭氧發酵發電廠的禾山林綠能公司,我們深感榮幸能與國際專業學者分享台灣在循環經濟領域的實務經驗。

        繼續閱讀

        楠梓污水下水道暨再生水系統

        台灣第一件污水下水道系統 BOT 案

        專案類型徵求民間參與興建暨營運高雄市楠梓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計畫案
        處理規模75,000 CMD(平均日處理量)
        服務期間:2006-2041 年
        業主單位: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簡介

        綠山林開發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水資源與環境工程領域,承攬高雄市楠梓污水下水道系統BOT案,興建每日平均處理量達75,000 CMD的二級污水處理廠以及楠梓地區污水下水道管網系統,其服務面積約5,200公頃(包含楠梓區、蚵仔寮地區、左營軍區及大社、仁武區),總投資金額約為新台幣50億元。

        楠梓污水處理廠採用綠建築工法興建,鄰近援中港濕地,地理位置優越,為推廣污水下水道建設與環境保育的密切關係,並提升市民對永續發展的認同與支持,本公司與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援中港濕地公園代管單位)合作,攜手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並於112年7月正式成立「楠梓水環境教育中心」。此中心是本公司推動環境教育、深化生態意識、傳遞環境知識的核心平台,期盼藉此凝聚社會共識,共同打造水與綠共生的幸福高雄。

        🔗 高雄市楠梓污水處理廠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