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只要結果達標,過程我不管」;也有人說「行為做對了,結果自然會來」。這兩種觀點都沒錯,關鍵是:在什麼情況下,用哪種方式更有效?
三個核心理念
在深入討論前,我想先分享三個管理的基本理念:
- 每個員工都需要對自己的工作成果負責 – 這是成熟職場的基本原則
- 主管的工作,是透過團隊達成目標 – 不是自己做,而是讓團隊做到
- 企業營運的目標,是能長期、穩固達到目標 – 不是曇花一現的成功
這三點,正是我們需要平衡「結果」與「行為」管理的根本原因。
先看一個真實案例
昨天有主管分享:某專案第一年達成業績目標,但接下來連虧三年。為什麼?因為第一年是靠外部因素「撞」出來的成果,團隊並沒有建立正確的作業方式。
這違反了我們的第三個理念:企業要的是長期穩定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幸運。這就像開車到達目的地,但不知道自己怎麼開到的,下次就迷路了。
山林水的現實考量
我們的產業有三個特殊性:
- 法規零容忍:放流水超標一次就可能被罰,沒有「下次改進」的空間
- 安全是底線:職災一發生就是大事,不能等出事才管
- 設備要預防:污泥泵壞了再修,可能已經影響整個處理流程
在這種環境下,某些關鍵行為必須被明確定義。這不是違反第一個理念(員工要負責),而是幫助員工了解「負責」的標準是什麼。
主管角色的正確定位
有主管擔心:「定義太多行為,不就是在當保母嗎?」
不是的。回到第二個理念:主管的工作是透過團隊達成目標。這代表:
- 你要確保團隊知道目標(結果)
- 你要確保團隊知道正確的路徑(關鍵行為)
- 但你不需要手把手帶著走每一步
定義關鍵行為 ≠ 事事插手定義關鍵行為 = 建立成功的基準線
功勞 vs 苦勞?都重要,但要看情境
情境一:高風險作業(如化學品投藥、高壓設備操作)
- 重點:70% 看行為,30% 看結果
- 原因:一次操作失誤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 做法:明確定義 SOP,定期檢查執行狀況
- 理念連結:員工對「安全操作」負責,而非只對「沒出事」負責
情境二:改善型專案(如節能減碳、流程優化)
- 重點:70% 看結果,30% 看行為
- 原因:需要創新思考,不能框死做法
- 做法:設定明確目標,讓團隊自主發揮
- 理念連結:員工對「創新成果」負責,主管提供資源與支持
情境三:日常營運管理(如廠長、部門主管)
- 重點:結果與行為各半
- 原因:既要達成營運目標,也要建立管理標準
- 做法:用結果驗證成效,用行為確保品質
- 理念連結:確保今天的成功可以複製到明天

實務建議:培養負責任的團隊
員工成熟度決定管理方式
- 新人期(到職1年內):多定義行為,幫助建立正確習慣
- 這是在教他「如何負責」
- 成熟期(1-3年):行為與結果並重,逐步培養自主性
- 這是在培養「獨立負責」
- 資深期(3年以上):以結果為主,行為僅在關鍵風險點把關
- 這是在實踐「完全負責」
主管的角色轉換
- 不是保母:不需要手把手教每個動作
- 而是教練:在關鍵點給予指導,確保不偏離軌道
- 最終是夥伴:當部屬成熟後,一起討論目標與方法
結語:打造可持續的成功
績效管理不是為了打分數,而是為了:
- 預防問題:透過行為管理降低風險
- 達成目標:透過結果管理確保成效
- 培育人才:在過程中提升團隊能力
- 永續經營:確保成功可以一再複製
📣 記住:
- 結果告訴我們「做到了什麼」
- 行為告訴我們「怎麼做到的」
- 兩者結合,才能確保長期、穩定的成功
當每個員工都知道如何對結果負責,當每個主管都能透過團隊達成目標,山林水就能持續穩健地向前邁進。
實用工具箱
工具一:情境判斷檢查表
請依序回答以下問題,決定管理重點:
- 這個任務失敗會造成安全/法規風險嗎?
- 是 → 行為管理為主(70%)
- 否 → 繼續下一題
- 這個任務需要創新或沒有前例可循嗎?
- 是 → 結果管理為主(70%)
- 否 → 繼續下一題
- 執行者是否有 2 年以上相關經驗?
- 是 → 結果管理為主(60%)
- 否 → 行為管理為主(60%)
- 這個任務的成敗會影響長期營運嗎?
- 是 → 行為與結果並重(50%-50%)
- 否 → 依前面判斷執行
工具二:關鍵行為定義模板
只需要定義3-5個關鍵行為,不是全部:
工作任務 | 風險等級 | 必要行為 | 檢查頻率 | 員工責任 |
---|---|---|---|---|
化學品投藥 | 高 | 投藥前雙人確認劑量 | 每次 | 確保零失誤 |
設備巡檢 | 中 | 依檢查表逐項確認 | 每日 | 預防異常 |
月報製作 | 低 | (由員工自行規劃) | 每月驗收 | 準時準確 |
工具三:結果與行為平衡表
每半年績效考核時使用:
評估項目 | 權重分配 | 評分依據 | 永續指標 |
---|---|---|---|
營運結果 | 40% | KPI 達成率 | 連續達成次數 |
關鍵行為 | 30% | 安全/品質檢查表 | 行為一致性 |
改善創新 | 30% | 專案成果 | 可複製程度 |
工具四:主管自我檢核表
每月自問:
- 我的團隊成員都清楚自己要對什麼結果負責嗎?
- 我有定義關鍵行為,但沒有過度干預嗎?
- 我是在「透過團隊」達成目標,而非自己跳下去做嗎?
- 這個月的成功,下個月能複製嗎?
🎤 後學員的回饋分享
主管 A
我有兩個想法想分享,關於設定績效目標時「結果導向」與「行為導向」的使用情境與占比:
1. 可用「小事用結果、大事用行為」來做初步分類
小事,指的是整件事的執行與結果皆在部屬個人掌控範圍內,適合採結果導向來衡量。
大事,則是任務或專案已牽涉到跨部門協作,或涉及超出部屬職級權限的情況。這類任務的最終結果常常非部屬單方面可控制。
例如:在設定「設備妥善率」作為目標時,若出現設備無法即時維修的情形,可能是因為預算不足、其他單位配合不順等問題,導致影響結果。此時就應聚焦在部屬的關鍵行為上,檢視其努力過程是否到位。
2. 結果與行為的占比,也與部屬的態度與成熟度有關
根據課前影片的參考資料,為了讓部屬更有目標認同感,會讓他們先規劃自己的結果與行為目標。但在實務上,常見的情形是部屬只願意設定幾項結果目標,不願列出行為目標,意圖表達「主管不要干涉,我自己能搞定」。
這種情況主管雖然表面上輕鬆,但實際上存在高度風險,尤其在面對關鍵任務時容易失控。因此建議在績效規則設計上,應強制納入一定比例的關鍵行為目標,即使行為占比可以依部屬成熟度彈性調整,但原則上不應為 0%。
3. 整合上述兩點,可規劃「結果與行為目標的建議占比組合表」
以下提供一個參考表格,依據任務類型與部屬成熟度,建議設定績效目標時的占比:
任務類型 | 部屬成熟度 | 結果目標占比 | 行為目標占比 | 備註說明 |
---|---|---|---|---|
單一、可控制性高的小事 | 高 | 90% | 10% | 部屬可獨立完成,僅需設定少量關鍵行為以防偏差。 |
單一、可控制性高的小事 | 中 | 70% | 30% | 保持對結果的要求,同時透過行為委引導部屬提升執行力。 |
單一、可控制性高的小事 | 低 | 50% | 50% | 加強行為指導,幫助部屬蒐集結果導向的思維與經驗。 |
跨部門、複雜任務 | 高 | 60% | 40% | 儘管部屬成熟度高,仍需明確行為指標來確保跨部門合作能持續推動。 |
跨部門、複雜任務 | 中 | 40% | 60% | 聚焦行為過程與協作品質,以補足部屬在資源整合與溝通上的不足。 |
跨部門、複雜任務 | 低 | 20% | 80% | 以行為指導為主,逐步引導部屬掌握任務節奏與合作技巧。 |
—
主管 B
我想分享一些缺點跟樣態,這也許是值得注意的:
只重視「結果」:
- 不擇手段:難以檢視合理性、正確性,且有其他隱性風險
- 無法檢視工作難易度,難公正評核
- 壞的經驗難以知曉及分享避免,好的經驗較難萃取及複製
只重視「行為」
- 檢討機制薄弱,「結果」訂定錯誤也是種錯誤
- 考驗管理者判斷能力,找理由變成員工能力強化重點
- 容易誤以員工態度作為考量,而非能力考量
現實面可能會以時間及效率作為考量,畢竟兩者的的差別也有個很大差異就是”時間”
- 有時間:偏重「行為」
- 沒時間:偏重「結果」
因此也容易衍伸出:
- 沒問題:偏重「結果」
- 有問題:偏重「行為」
不管偏重何者,都有其優點缺點,在選擇前可以提醒自己,想辦法將優點最大化,缺點最小化。
選擇沒有對錯,只有利弊權衡,接受並檢討,於下次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