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例文章] 跨界而來的環工新星 —— 專訪營運管理部佩珊:「在山林水,我找到了專業成長的無限可能」

Generated by Claude

員工 Spotlight 系列專訪第一集

走進山林水台北辦公室,很難不注意到營運管理部佩珊臉上自信的笑容。這位 30 歲的年輕同仁,兩年前還是一名在電子業工作的化工背景工程師,如今已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員。她的故事,正是山林水「投資人才,就是投資未來」理念的最佳寫照。

意外的相遇,開啟全新職涯路徑

「說實話,加入山林水之前,我從沒想過會投入環工產業。」佩珊回憶起兩年前的轉捩點。當時她在一家監控設備公司工作,偶然接觸到水處理相關的專案,開始對環境工程產生興趣。

真正的轉機發生在 2022 年的台北國際水展。「我原本只是因為工作需要去看展,沒想到在山林水的攤位停留了整整一個小時。」佩珊眼中閃爍著當時的興奮,「同仁很詳細地介紹水處理流程圖,從污水收集到再生水供應,每個環節都有它的意義和價值。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這不只是技術,更是對環境的責任。」

更讓她驚喜的是,當她表達想要轉職的意願時,山林水的主管並沒有因為她非環工本科、只有學士學位就拒絕。「他們看重的是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而不是單純的科系背景。這讓我感受到公司的開放與包容。」

從零開始的學習之旅

加入山林水初期,佩珊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專業知識的差距。「化工背景讓我對反應原理有基礎認知,但環工的系統性思維完全不同。」她坦承,前三個月幾乎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永康再生水廠的營運檢討會議,滿桌的 BOD、COD、MLSS 數據讓我頭暈目眩。」佩珊笑著說,「但團隊很有耐心,資深同事會主動分享經驗,主管也鼓勵我多問問題。」

在山林水的學習環境中,佩珊發現了跨領域背景的優勢。「我的化工知識在處理特殊廢水時派上用場,電子業的經驗也讓我對自動化監控系統有更深的理解。」她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 成為技術整合的橋樑。

在挑戰中發現成長的力量

去年,佩珊接到了一個艱難的任務:負責協調中科污水處理廠的系統優化專案。「這是我第一次獨立負責跨部門的大型專案,說不緊張是騙人的。」

專案過程中,她需要與工程部、技術部、現場營運團隊密切配合,還要跟設備廠商進行技術溝通。「最困難的是平衡各方需求,工程師希望技術更先進,營運同仁注重穩定性,廠商考量成本效益。」佩珊學會了用系統性思維整合不同觀點。

「董事長常說我們要有『共創式協作』的精神,這個專案讓我深刻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經過六個月的努力,專案不僅按時完成,還為廠區節省了 15% 的電力消耗。這個成果讓佩珊獲得了年度優秀員工的肯定。

文化轉型中的親身體驗

作為相對年輕的員工,佩珊對公司近年來的文化轉型有深刻感受。「最明顯的改變是溝通方式,以前可能是上級交代、下級執行,現在更像是團隊討論、共同決策。」

她特別提到經營管理定期會的影響:「雖然我不是主管,但能感受到整個管理階層的思維在改變。他們開始真正關心我們的想法,也會主動分享公司的發展方向。」

在山林水學院的訓練中,佩珊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學習夥伴關係。「我們有一個讀書會,每個月分享不同領域的新知識。上個月我分享了化工反應動力學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很有成就感。」

看見未來的無限可能

談到未來規劃,佩珊的眼中充滿期待。「短期目標是考取環工技師證照,長期希望能成為技術整合的專家。」她認為,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跨領域的整合能力會越來越重要。

「山林水正在推動很多創新專案,像是 AI 在水質預測上的應用、智慧監控系統的建置,這些都需要跨域人才。」佩珊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我想成為傳統環工與新技術之間的橋樑。」

她也對公司的永續發展充滿信心:「從台灣第一座污水 BOT 到現在的楠梓再生水廠,山林水一直在創造業界的『第一』。我很榮幸能參與這個過程,為台灣的環境永續貢獻一份力量。」

給跨界夥伴的建議

對於其他考慮轉入環工產業的朋友,佩珊有幾個建議:

「首先,不要被專業背景限制。環工需要的是系統性思維,而不是單一技術。其次,要保持學習的熱忱,這個產業變化很快,需要持續充電。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知道自己的工作對環境、對社會的意義。」

她強調,山林水提供了很好的成長平台:「這裡有完整的培訓體系,有經驗豐富的前輩指導,也有勇於創新的企業文化。只要你願意學習、願意挑戰,就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

結語:每個人都是改變的推動者

佩珊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山林水,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改變的推動者。不論你來自什麼背景,只要懷抱著對環境永續的熱忱,願意在挑戰中學習成長,就能在這個平台上發光發熱。

正如公司的核心信念:「我們相信台灣能為世界的永續未來做出關鍵貢獻。」而這個貢獻,正是由每一位像佩珊這樣的同仁,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實現的。


想了解更多山林水的工作機會?

如果您也對環境工程充滿熱忱,想要在永續發展領域發揮影響力,歡迎關注山林水的最新職缺資訊。我們期待更多跨領域的優秀人才加入我們的團隊!

下期員工 Spotlight 將專訪工程技術處的資深工程師,分享他在楠梓再生水廠建設中的精彩故事,敬請期待。

Related Posts

楠梓污水下水道暨再生水系統

台灣第一件污水下水道系統 BOT 案

專案類型徵求民間參與興建暨營運高雄市楠梓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計畫案
處理規模75,000 CMD(平均日處理量)
服務期間:2006-2041 年
業主單位: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簡介

綠山林開發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水資源與環境工程領域,承攬高雄市楠梓污水下水道系統BOT案,興建每日平均處理量達75,000 CMD的二級污水處理廠以及楠梓地區污水下水道管網系統,其服務面積約5,200公頃(包含楠梓區、蚵仔寮地區、左營軍區及大社、仁武區),總投資金額約為新台幣50億元。

楠梓污水處理廠採用綠建築工法興建,鄰近援中港濕地,地理位置優越,為推廣污水下水道建設與環境保育的密切關係,並提升市民對永續發展的認同與支持,本公司與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援中港濕地公園代管單位)合作,攜手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並於112年7月正式成立「楠梓水環境教育中心」。此中心是本公司推動環境教育、深化生態意識、傳遞環境知識的核心平台,期盼藉此凝聚社會共識,共同打造水與綠共生的幸福高雄。

🔗 高雄市楠梓污水處理廠官網